成都自考官方报名平台

138-8047-2825

您的位置:首页 > 学员服务 > 笔记串讲

四川自考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章节串讲——第四章

发布时间:2022-02-14 15:45:55    发布人:四川自考

第四章 劳动法

       1、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特定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上的劳动法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我国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就是人们一般理解的狭义上的劳动法。因为这样的法律,第一,该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第二、该法适用于全国(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第三,该法内容包括调整特定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法律。它是我国其他劳动法规和地方性劳动立法的基础。

       2、劳动法的主要内容:

       1)劳动管理方面的法律。

       2)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

       3)劳动关系协调方面的法律。这是调整劳动关系最基础的法律制度。

       4)劳动标准方面的法律。主要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劳动者最基本劳动条件的法律法规。

       5)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主要是对劳动者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行规定。

       6)劳动权利保障与救济方面的法律制度。

       3、劳动法的特征:

       1)它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

       2)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侧重保护劳动者

       3)它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统一。实体法是指具体明确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制定某个问题的规则是什么。程序法则是指规定如何实现权利和义务,包括辩护、诉讼程序、提供证据、审判、裁决和上诉等方面的规则。

       4)遵循三方性原则。

       4、19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劳动法规,标志着现代劳动法的产生。

       5、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该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第一,基本适应我国现阶段转型时期对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第二,该法体系内容结构完整,囊括了涉及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所有内容,并规范了解决争议的程序、法律责任、监督检查等内容。

       第三,该法原则上规范了最低工资、工时休假、职业安全与卫生、女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工奖惩等重要劳动标准。

       第四,该法为适应现阶段我国劳动就业的总体形势特点,在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等项规定上,突出了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6、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劳动法制建设基本上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

       1)基本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劳动法律体系。

       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3)初步建立了最低劳动标准。

       4)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建立了法定的多层次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

       5)逐步普遍实行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制度。

       6)不断完善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法。

       7)强化了劳动者在其所在的企业中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

       7、与劳动关系有关的法律类型主要有:

       1)宪法。宪法是法的最高形式,其他所有法律法规都必须与宪法的精神相一致。宪法是劳动立法的最高法律根据,具有最高的适用效力。

       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及其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或批准发布的规范性劳动法律文件,属于法律的范畴。

       3)劳动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的,以条例、规定、办法命名的有关劳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交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不能同宪法、法律、行政规章相抵触。

       5)行政规章。包括国务院各部委的部门规章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对规章是“参照”而不是“依照”。

       6)法律解释。有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劳动法律规范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所作的解释和说明,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7)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8、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

       1)法律调整机制

       2)三方协商机制。三方分别是,政府、企业主(雇主)职工(雇员)。

       3)多方协调机制。多方协调机制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工会和雇主,更应该包括企业、监察、仲裁、法院等与劳动关系协调相关的各个部门。

       4)惯例调整。

       9、劳动法的功能:

       1)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自愿安排并为之提供保护。

       2)解决纠纷。

       3、确定基本劳动标准。

       10、工资的法律含义: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规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11、工资总额由以下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劳动分红和劳动提成等。其中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是工资支付的基本形式,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劳动分红和劳动提成等是工资的辅助形式。

       12、劳动者的工资与收入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工资指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报酬。收入是指用人单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货比报酬和实物报酬。

       13、工资的法律保障:

       1)工资处理不受干涉

       2)禁止克扣和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A、工资不得扣除。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正当理由不得克扣和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克扣劳动者的工资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劳动者依法律或者合同规定完成了生产工作任务,用人单位未能足够支付规定的报酬,或者借故不全部支付劳动者工资。拖欠劳动者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未支付劳动者工资。

       B、扣除工资的限制。每月扣除部分不得超出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C、代扣工资的限制。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的情形主要是:用人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法律、法规规定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3)特别情况下工资的支付。

       A、加班加点工资。

       B、履行国家和社会义务期间的工资。

       C、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工资。

       D、停工、停产期间的工资。

       E、试用期的工资。

       F、破产时工资优先权。

       G、提出“非全日制”工的概念。H、工资的诉讼保护。

       14、工资支付的原则:

       1)货币支付规则。

       2)直接支付规则。

       3)全额支付规则。

       4)定期支付规则。

       5)优先支付规则。

       6)紧急支付规则。

       15、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法定工作时间是指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正常劳动指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

       16、从最低工资的含义出发,根据法律规定,以下各项不能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

       1)加班加点工资;

       2)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3)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

       4)用人单位通过贴补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非货币性收入。

       17、根据我国《劳动法》第48条规定:“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我国《劳动法》第49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8、根据我国《最低工资规定》规定,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发所欠劳动者工资,并可责令其按所欠工资的1-5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

       19、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在一个昼夜或一周之内从事本职工作而消耗的时间。

       20、标准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正常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1995年5月1日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21、非标准工作时间:是指在特殊情形下使用的不同于标准工作时间的工作时间。根据目前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非标准工作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缩短工作时间、不定时工作时间、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和计件工作时间。

       22、加班加点:即延长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工作时数超过法定的标准时间。加班,是指劳动者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点,是指劳动者在标准工作日以外继续从事劳动或工作。

       23、加班加点的条件和限制:

       1)一般条件:《劳动法》第41条明确了加班加点的条件:“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2)特殊条件:当出现特殊情况下或紧急事件时,如救灾、抢险或威胁公共利益时,用人单位延长劳动时间不受《劳动法》第41条的限制,而《劳动法》第4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劳动法》第41条的限制:A、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B、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C、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4、加班加点的工资支付: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个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25、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以外自行支配的时间。

       26、休息休假的种类:

       1)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即一个工作日内给予劳动者休息和用膳的时间。

       2)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即一个工作日结束后至下一个工作日开始前的休息时间。

       3)公休假日,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的休息时间。

       4)法定休息日,即国家法律同意规定的用于开展庆祝、纪念活动的休息时间。

       5)年休假,即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工作满一定年限后,每年享有的保留工作带薪连续休假。

       6)探亲假,即劳动者享有的探望于自己分居两地的配偶和父母的休息时间。

       27、《劳动法》对劳动者工作场所的要求,主要通过劳动安全和卫生制度做了专章规定体现出来。此外,还有一系列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和安全卫生的国家标准。其主要内容有:

       1)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法规

       2)劳动安全技术规程

       3)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8、女工保护标准:

       1)就业权利保障。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2)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禁止女职工从事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工作。

       3)四期保护。A、经期保护B、孕期保护C、产期保护D、哺乳期保护

       29、未成年工保护标准:未成年工,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我国劳动法律对未成年的特殊保护作了专门规定,主要内容包括:

       1)最低就业年龄的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部门需招收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禁止任何单位使用童工或为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介绍职业。

       2)禁止未成年工从事有害健康的工作。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3)定期体检。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实行登记制度。用人单位招收使用未成年工,除符合一般用工要求外,还须向所在地的县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登记。

相关阅读
在线报名咨询平台

抢先报名免费体验课程

咨询电话:

028-86133977

2020年成都成人自考倒计时

【请广大考生提前备考】

微信咨询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电话:028-86133977 13880472825

地址:成都青羊区中国成都人力资源产业园13楼

QQ:454777027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睿智达版权所有 电话:028-86133977
蜀ICP备20011409号-1